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自由游戏−自由愉悦
刘旭光
康德在先验层面上以“诸表象力的自由游戏”与心灵的“自由愉悦”为核心,确立起了审美行为的自律性,但他对审美判断之机制的建构与这种审美自律性本身是不统一的。这种自律性没有被19世纪的美学所接受,但“自由游戏”与“自由愉悦”在20世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就当代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理论来说,这种审美自律性是失败的。先验层面的审美自律论最终被一种源于历史演绎与实用态度的综合论所取代。
关键词: 康德, 审美, 自律论, 自由游戏, 自由愉悦
审美灵境论
刘旭光
在审美和艺术作品中,有一种可以感受到但无法进行理性分析的精神性的因素,它既是情感性的,又具有“理念”的一般性;既像是欣赏者的心灵状态,又像是对象的存在状态,这种说不清但可以感受到的“精神”,康德称之为“审美理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阐释,其后那些具有丰富审美经验的美学家,传承了对这一“精神”的直观与感悟,并将之视为审美真正的对象。这一“精神”我称之为审美灵境,它在现代美学中得到了理论上的彰显,并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观。审美灵境是真正自由的审美对象,是审美这一行为的真谛所在,也是中西审美精神的共鸣之处。
关键词: 审美, 审美理念, 精神, 审美灵境, 审美质素
审美中的“完美判断”及其终结
刘旭光
对事物之“完美”的判断与对事物之“美”的判断,在人类审美精神的发展历程中往往纠缠在一起。西方美学与艺术理论中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将对“完美”的追求等同于对“美”的追求,而基督教神学对于上帝之完美的设定,强化了这一传统。这一传统深刻地影响了古典时代直到18世纪中期欧洲的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并在18世纪产生了一套以“完美”为核心的美学理论,即以“秩序”“比例”“和谐”为中心的“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康德通过辨析鉴赏判断与完美判断之间的差异,把完美判断逐出了审美领域,引发了美学与艺术理念的巨大变革。但完美判断对今天的“审美”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审美, 完美(完善), 康德和谐, 自由愉悦